关灯 字号:小

第132章 听闻陛下常读史书?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
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dingdian100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

    王永光从暖阁中走出,面色无波,对着门外等候的卢象升和成基命不咸不淡地拱了拱手,便一言不发,径直离去。
    他越过已渐渐停笔的诸位军士,很快拐出大殿。
    卢象升与成基命站在门外,一言不发,各自闭目...
    乾清宫的风雪尚未停歇,朱由检立于望台之上,衣袍尽染霜华。他目光如炬,凝视着紫微垣下那颗微微颤动的辅星??古书有言:“辅星明,则主强臣忠;暗则权乱国危。”此刻,那星忽明忽暗,似在回应人间风云。
    王承恩悄然退下,命小太监捧来狐裘与热汤。朱由检却摆手拒绝,只道:“朕若畏寒,百姓更难熬冬。”他缓步走下高台,径直步入内阁值房。此时已近寅时,钱龙锡、乔允升、袁崇焕使者祖宽皆候于内,案上堆满辽东军报与廉访司密折。
    “锦州虽失,然祖大乐死守八月,耗敌精锐三万,皇太极亦损其左翼统帅阿敏。”朱由检坐定,声音低沉却有力,“此非全败,而是血战换来的喘息之机。今我朝新政初行,民心渐附,正可借势重整武备。”
    钱龙锡拱手:“陛下明鉴。然五百万两辽饷,尚缺二百余万。民间捐输已达极限,若再加征,恐激民变。”
    朱由检冷笑:“那就向该出钱的人要钱。”他抽出一份密折,“昨夜廉访司自南京密奏:魏忠贤旧党、原司礼监掌印李实未死,藏身于应天府外孤山寺中,化名‘玄真子’,暗中联络江南士绅,鼓吹‘天子暴敛,苛待宗亲’,煽动缙绅拒纳‘功勋捐’。”
    乔允升怒极:“此人乃阉党余孽,竟敢再造谣言!”
    “不仅如此。”朱由检缓缓展开一幅地图,指尖点向江南腹地,“扬州、苏州、松江三府士绅联名上书,称‘新政扰民’,请罢监察御史巡按制,废除一条鞭法。更有甚者,常州府贡生集体罢考,扬言‘宁为大明遗民,不作暴君顺犬’。”
    殿中死寂。
    祖宽猛然起身:“陛下!此非民怨,乃是阴谋!这些士绅家中良田万亩,奴仆成群,何曾受过一丝新政之苦?分明是怕查到他们头上!”
    朱由检闭目片刻,忽而睁开:“传旨:常州府带头罢考之十名贡生,革去功名,发配辽东修城三年;凡资助罢考者,家产抄没一半,充作辽饷。另,命沈炼率锦衣卫百人,即刻南下,捉拿李实归案,就地正法,首级悬于南京城门示众。”
    钱龙锡迟疑:“此举恐激怒江南文官集团……”
    “激怒便激怒!”朱由检拍案而起,“朕读圣贤书,也知‘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’。可如今是何世道?百姓饿殍遍野,他们却饮酒赋诗,讥讽朝廷赈灾为‘敛财’!朕若再忍,便是负天下苍生!”
    话音未落,殿外急报传来:湖广衡州暴发民变,数千饥民围攻府衙,烧毁粮仓,自称“影堂义军”,打出“迎桂王复位,诛无道昏君”旗号!
    朱由检冷笑:“好快的手脚。桂王刚入凤阳高墙,他的旧部便策动叛乱。这背后,必有‘玄衣翁’操纵。”
    乔允升沉声道:“更糟的是,四川白莲教残部也在夔州聚众起事,声称‘紫微将倾,真主当兴’,与湖广呼应。湖广巡抚杨嗣昌飞骑求援,称兵力不足,恐难镇压。”
    朱由检踱步良久,忽问:“袁崇焕现在何处?”
    祖宽答:“督师已于十日前抵达宁远,整顿残兵,修筑堡垒,誓与后金周旋到底。但他恳请陛下速派援军,否则宁远难守。”
    “援军一定会去。”朱由检转身,目光如刀,“但朕不能只靠边将拼命。中原若乱,辽东必危。传朕口谕:命杨鹤为湖广总督,节制三省兵马,限期一月平乱;许誉卿为钦差大臣,携朕亲笔诏书赴四川,招抚白莲教众,许其归顺者免罪,赐田安家。”
    钱龙锡愕然:“招抚叛逆?陛下,此举恐伤朝廷威严!”
    “威严不在杀戮,而在得人心。”朱由检淡淡道,“白莲教多为饥民所附,若能活命,谁愿造反?倒是那些躲在幕后煽风点火的,才是真凶。告诉许誉卿,重点追查是否有‘影堂’细作混入其中。”
    命令下达,京师内外骤然紧张。三日后,沈炼快马回报:李实在孤山寺被捕,审讯中供出“影堂”南方分支网络,涉及七省官员四十三人,江南三大书院中有两名山长为其暗桩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南京守备太监高起潜竟曾收受李实贿赂,隐瞒其踪迹达半年之久。
    朱由检沉默良久,提笔写下三道密旨:高起潜削职下狱,押送北京受审;江南三书院暂停科举资格三年,山长革职永不叙用;凡曾与李实通信者,无论官民,一律列入黑名单,禁止参与新政捐输与功勋爵位评选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湖广战况恶化。杨嗣昌率兵进剿,却被叛军诱入山谷,伏兵四起,官军大败,折损三千余人。叛军势如破竹,连克三县,竟公开祭拜桂王牌位,宣称“奉天靖难以清君侧”。
    朝中哗然。黄立极等老臣联名上疏,请赦免桂王以安宗室之心,平息民乱。朱由检怒极反笑,召集群臣于文华殿,命人抬出一口黑箱。
    箱开,赫然是那件缴获的私制龙袍,金线绣日月山河,袖口内衬赫然缝着“永昌”二字??那是桂王梦中年号!
    “你们还要朕赦他?”朱由检厉声喝问,“这是清君侧?这是谋反!是想改元换朔,另立朝廷!若今日朕因惧乱而妥协,明日便是第二个朱棣靖难!”
    群臣噤若寒蝉。
    朱由检环视众人:“朕知你们有人心存侥幸,以为只要不动藩王,天下便可太平。可朕告诉你们,太平不是求来的,是打出来的!从今日起,湖广进入战时管制,所有驿站归兵部调遣,粮草优先供给前线。另,启用祖宽为征南副将军,率京营精锐五千,即刻南下助战。”
    祖宽领命而出。
    临行前夜,朱由检亲自设宴为其饯行。席间,祖宽忽跪地叩首:“陛下,臣有一言,如鲠在喉。”
    “讲。”
    “臣父祖大乐,一生忠勇,战死锦州。可朝廷至今未予追谥,仅赐银三百两,草草安葬。而江南一介腐儒,因写了几篇颂圣文章,竟得封‘文林郎’,享俸禄终身。将士寒心啊!”
    朱由检怔住。
    良久,他起身离座,亲手扶起祖宽:“是朕疏忽了。”次日清晨,一道圣旨昭告天下:追赠祖大乐为太子太保、左都督,谥“忠烈”,建祠于锦州城旧址,子孙世袭指挥使。凡辽东殉国将士,皆录入《忠义录》,每逢清明,由地方官主持祭祀。
    诏书一出,边军震动。宁远军中,万余将士披麻戴孝,面向北京方向叩首痛哭。袁崇焕亲书血表:“臣等虽死,必守关宁,不负陛下厚恩!”
    而在这股忠烈之气鼓舞下,祖宽大军南下势如破竹。正月初八,于襄阳城外设伏,一举歼灭叛军主力,生擒首领七人,皆查明为原桂王府旧将。杨嗣昌趁势收复失地,旬月之内,湖广平定。
    捷报传至京城,正值元宵佳节。往年灯火通明的皇城今年格外冷清??朱由检下令取消灯会,节省银两尽数拨付辽东。他独自坐在乾清宫批阅奏章,忽闻殿外喧哗。
    王承恩匆匆入报:“陛下,不好了!西华门外聚集千余名商贾,手持灯笼,高呼‘还我公道’,说新政苛政,逼死人命!”
    朱由检皱眉:“又是士绅闹事?”
    “不……”王承恩犹豫道,“这些人大多是中小商户,有的卖布,有的贩粮,说是因‘功勋捐’摊派过重,被迫借贷缴纳,如今利滚利,家破人亡者已有十余户。”
    朱由检霍然起身。
    他未带仪仗,仅着常服,徒步出宫。夜风凛冽,街头积雪未消。他走到人群前,静静听着哭诉。
    一名老布商跪地嚎啕:“小人捐了一万两,只为换个百户虚衔,给儿孙留条出路。谁知税吏层层加码,又逼我再捐两次!如今铺子没了,妻女卖身为婢,我……我只想问问天子,这算不算‘为民做主’?”
    四周寂静。
    朱由检缓缓蹲下,扶起老人:“老人家,是朕错了。”他声音沙哑,“朕一心救国,却忘了底下执行之人会扭曲本意。这责任,不在你,也不在新政,而在朕用人不当。”
    他站起身,对随行太监道:“记下这些人名字,凡因‘功勋捐’致贫者,一律免除后续摊派,退还多收银两。另,设立‘民诉台’于午门外,每日辰时开放,百姓可直诉冤情,朕亲自批阅。”
    人群骚动,有人惊疑,有人啜泣,终于有人高喊:“陛下圣明!”
    朱由检回宫后,立即召见户部尚书郭允厚。未等其开口,便冷冷道:“你可知为何朕让你主管财政,却不让你插手廉访司?因为朕信你清廉,但不信你懂民生。从今日起,‘功勋捐’改为自愿申报,严禁地方强摊。违者,御史可越级弹劾,朕亲自问罪。”
    郭允厚汗流浃背,叩首谢恩。
    风波稍定,边关再传喜讯:袁崇焕用反间计,使皇太极疑杀大将莽古尔泰,后金内部动荡,暂时退兵。宁远得以喘息,开始屯田筑堡,逐步恢复战力。
    朱由检长舒一口气,终于允许自己病倒。连续数月昼夜操劳,他终于发起高热,昏睡三日。醒来时,窗外春雪初融,柳芽微吐。
    王承恩端药进来,低声说:“陛下,沈炼回来了。”
    朱由检强撑起身:“李实呢?”
    “已斩于南京,首级呈验无误。但他临刑前说了一句话??‘玄衣翁不在南,而在北。’”
    朱由检瞳孔一缩。
    “他还说,‘三十年前,紫禁城有个孩子,本该夭折,却被人调包活了下来。他是真正的洪武血脉,也是唯一能终结这场轮回的人。’”
    殿内寂静如渊。
    朱由检久久不语,忽然问道:“先帝幼弟,悼灵王朱慈炅,几岁夭折?”
    王承恩颤抖道:“三岁……天启四年病逝,葬于金山陵园。”
    “真的是病逝吗?”朱由检喃喃,“魏忠贤那时已掌东厂,宫中死一个孩子,易如反掌……”
    他猛地抬头:“查!彻查当年接生稳婆、太医、守陵太监!若有半点异常,立刻押来见朕!”
    命令下达,宫闱秘辛再度掀开一角。七日后,一名老太医被从云南流放地押回,招认当年确有太监胁迫其伪造死亡记录,真正的悼灵王被秘密送出宫外,交予北方某隐世道观抚养。而那道观,正是三十年前“影堂”初创之地??燕山玄真观。
    朱由检握紧拳头:“原来如此。他们一直在等一个‘正统’归来,推翻现有皇统,建立新朝。”
    他立即命沈炼带锦衣卫北上搜山。然而当队伍抵达燕山时,只见道观焚毁,尸骨遍地,唯有一块石碑屹立不倒,上刻八字:“天命有归,紫微再启。”
    沈炼派人挖掘地道,发现地下密室中藏有大量兵器、铠甲、舆图,以及一本《帝王谱系篡》,赫然将朱慈炅列为“大明中兴真主”,年号“乾元”。
    证据确凿,但人已失踪。
    朱由检知道,“玄衣翁”并未现身,而是选择了蛰伏。他在等中原再乱,等边防空虚,等人心离散。
    但他也明白,自己不能再被动应对。
    三月初三,上巳节。朱由检亲赴太庙祭祖,宣读《罪己诏》:
    “朕以渺躬,承祖宗之业,志清海内,心系苍生。然登基以来,水旱频仍,寇盗纵横,将士死于外,百姓困于内。虽竭力革新,犹未能拯民于水火,此皆朕之过也。自今日始,减膳撤乐,宫中用度裁半;凡朕宗亲,岁禄削减三成,以助军饷。惟愿天地垂怜,佑我大明渡此劫难。”
    诏书传遍天下,万民感泣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新政持续推进。科举特科举行,录取实务人才一百二十七人,分派各地任知县、判官;山西票帮正式成立“军粮联运总局”,保障辽东补给;工部制造新式火铳三千杆,送往宁远。
    四月中旬,辽饷总局统计:募银已达四百八十万两,距目标仅差二十万。朱由检下令,最后二十万由内帑补齐,不再向民间征收一分。
    五月,宁远传来消息:袁崇焕练兵已成,新建“关宁铁骑”五千,皆精选辽东子弟,骁勇善战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遣使求盟,愿共抗后金。
    朱由检大喜,亲书回信:“若能同心戮力,驱逐胡虏,朕许尔部世代封王,共享太平。”
    六月初一,夏至。紫微垣光芒大盛。
    朱由检登乾清宫望台,眺望北方。王承恩侍立身旁,轻声道:“陛下,您说……我们真的能守住这片江山吗?”
    朱由检望着天际,缓缓道:“十年前,朕还是信王时,曾在宫中藏书阁读到一句话:‘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万姓之天下。’当时不解其意。如今明白了??只要百姓还愿意相信朝廷,还愿意为这个国家流血牺牲,那我们就一定能挺过去。”
    他转身,目光如炬:“传旨下去:明年开春,朕要亲赴山海关,犒赏三军,巡视边防。让天下人看看,他们的天子,没有躲在深宫里享乐。”
    王承恩含泪叩首:“奴婢这就去准备。”
    风起云涌,春雷滚滚。大明的天空,依旧阴晴不定,但已有光刺破乌云,照向大地。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验证码: 提交关闭
猜你喜欢: 床上热 小叔(H) 假千金错撩真少爷(1v2,兄弟丼) 今天毁灭世界了吗? 科技帝国从穿越三体开始 天启大明 1984:从破产川菜馆开始 人在北欧,家父洛基! 人在大明当锤王 剑出星宿毒为锋 美利坚打猎:从荒野独居开始 人在斗罗,我的武魂自己会进化 最长的河 没钱怎么当明星 教小火龙焚决的抽象训练家 谍战,都别猜了,我真是卧底啊 重生06:从迪士尼开始制霸全球 锁娇骨 同时穿越:从不良人开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