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dingdian100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三十五章:封赏!(一)(第1/2页)
“陛下驾到,百官跪迎!”
天启元年,四月初一。
紫禁城皇极门,当朝阳的第一缕曝光映照到紫禁城时,四月的朔日大朝会,也正式拉开了帷幕。
只不过,与往日官员多有缺席、只是走个过场的朔望大朝会不同,这一次,凡在京官员有资格参加者,却是无一告假。
若单论参与官员数量,甚至不亚于木匠皇帝的登基大典。
“众爱卿平身!”
很快,山呼万岁声中,一身衮冕服饰的朱由校,已是意气风发的登上了高高设立的御座。
“自萨尔浒之战以来,辽东屡战屡败,以至局势日渐糜烂。幸得右佥都御史不负朕望,大败建奴于辽阳……”
“社稷之勋,莫重于堪乱。山河之赏,莫隆于酬功……”
就在群臣起身之际,御座之上刚刚坐定的朱由校,已是开口定下了此次大朝会的基调,封赏功臣。
“陛下英明!”
袁应泰不但是东林党成员,更是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文官。
听到小皇帝定下的封赏基调,文臣这边不管是东林党还是其它有党无党之人,当然是全部高呼英明。
至于武将行列,那就那更不用说了,同样也是齐声赞颂。
毕竟袁应泰就算指挥得再好,具体的仗还得武将、军士们来打不是?
“辽东经略袁应泰,奉命于危难之际、挽狂澜于既倒……今尔之绩,何以加焉?
现着升右都御史,加兵部尚书衔,授中奉大夫、正治上卿,封平虏伯。另追赠其父袁饷为光大夫,荫其子袁楷锦衣卫千户……”
很快,就在满朝文武的齐声称颂中,袁应泰这个辽东经略的封赏,便第一个颁布了下来。
当然,袁应泰此刻还在辽阳并未回京,这封赏圣旨,朝会之后自会有人送往辽东。
“宣白杆兵中营统领马祥上殿听封!”
片刻之后,袁应泰的封赏宣读完毕。接下来的,自然就是马祥麟这个辽阳大捷的首功之臣。
“末将马祥麟参见陛下!”
“石砫宣抚使嗣子马祥麟,世笃忠贞,夙承阃教。奴酋兵临辽阳之际,独率白杆精兵,贯虱承蜩,直捣中坚。万军之中枭逆酋之首,挥刀定辽雪社稷之耻……”
兹特晋尔为‘靖虏侯’,赐铁券丹书,授特进荣补录大夫,子孙世袭罔替。另追赠尔父志千乘为光大夫,母秦良玉加封……
受召上殿的马祥麟才刚一跪下,封赏诏书的宣读便再次于朝堂之上回荡开来。
只不过,比起袁应泰这个辽东经略,马祥麟的封赏不但诏书内容极尽夸赞之词,所获封赏也远比其更为丰厚。
仅爵位一项,世袭侯爵的含金量,就远非袁应泰那属于流爵的伯爵之位能比的。
“陛下且慢!”
然而,不出意外就要出意外了。
还没等封赏马祥麟的诏书宣读完毕,首辅方从哲,却是突然站了出来高声喝止。
“启禀陛下,马祥麟虽斩杀奴酋有大功,然朝廷自有法度。其功劳封一伯爵足矣,世袭侯爵却是有些赏不当功了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三十五章:封赏!(一)(第2/2页)
紧接着,不等御座上的朱由校开口,他已是态度鲜明地反对起了对马祥麟的封赏。
开玩笑,如今还是天启朝,不是后来爵位逐渐泛滥的崇祯、南明时期。
自嘉靖时期开始,一直到崇祯二年以前,大明朝对于爵位的封赏那可是吝啬得很。
这一时期,除了李成梁这‘大清太祖’得了个伯爵外,即便是军神戚继光,那也未能获封爵位。
马祥麟区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土司嗣子,凭什么一战封侯?
当然,这些其实都只是明面上的说词。
方从哲之所以如此激烈反对给马祥麟封侯,最主要的原因,还是因为朱由校的‘擅作主张’、临时变卦。
毕竟之前内阁拟定且已获皇帝通过的赏赐中,马祥麟的爵位封赏,同样也只是一个不能世袭的伯爵而已。
“陛下,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催之。马统领年纪尚轻,若是贸然获封高位,却是反而害了他啊!”
“首辅、次辅所言甚是,臣等附议……”
马祥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土兵统领,不满其爵位封赏远超袁应泰这个主帅的,自然是大有人在。
继方从哲之后,次辅刘一璟、群辅韩爌,也是相继站了出来表示反对。
而有了几名内阁大佬带头,不少文臣清流自然也是纷纷跟进,尤其是那些东林党的官员。
没办法,谁叫马祥麟刚一进京,就把赵南星这东林元老给怼得当场吐血,而且还没有给文官当枪使的觉悟呢。
“启禀陛下,末将……”
“启禀皇爷,若是没有马统领万军之中诛杀奴酋父子,辽阳能不能守得住还两说呢,又哪里来的辽阳大捷?”
“奴婢以为,要是有功不赏,以后还有谁会给皇爷尽忠、为朝廷出力?”
“至于说马统领的功劳不够封侯,杂家倒是想问问诸位,万军之中取敌酋首级都不够封侯,那要什么样的功劳才够封侯?”
马祥麟对野猪皮发起‘斩首战’,原本也只是为了给战神母亲送见面礼而已。对于朝廷的封赏啥的,他还真没怎么放在心上。
眼见这么多人反对,当即便打算顺势推辞。
只不过,还没等他推辞的话出口,他刚刚才认下的‘大哥’、侍立在小皇帝身旁的魏忠贤,却是抢先冲小皇帝和众臣发出了一连串的质问。
很显然,这是在报他之前的指点之恩呢。
“嗯,忠贤说得不错!”
“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,正需将士用命之际。若是有功不赏,岂不是寒了众将士之心……”
马祥麟阵前斩杀野猪皮父子,那可是实打实的军功。
再加上他先前‘为国荐才’的功劳,本就对其印象颇佳的朱由校,再被魏忠贤这么一顿助功,当即便准备来个乾纲独断。
“陛下……”
没经历过鞑清屠刀‘真理’的毒打,大明的文官们那可是出了名的头铁。
眼见小皇帝铁了心要更改内阁拟定的赏赐,一众文官顿时如打鸡血、两眼放光,斗志昂扬的就准备拿皇帝刷声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