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dingdian100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101安重荣与安从进(第1/2页)
却说石敬瑭依靠契丹夺得帝位,所以每年除了向契丹贡奉大量的财物外,吉凶庆吊,也未遗忘,使者相望于道。称子称臣,其实他比耶律德光还要大十岁。契丹太后、太子、诸王、元帅以及重要大臣韩延徽等,也都有贿赂相送。每有契丹使者至,必于别殿拜受诏敕,契丹使者稍不如意,多出不逊之语。对于这一切石敬瑭只能默默忍受,但朝野上下咸以为耻,有的大臣因此拒绝出使契丹。如兵部尚书王权,石敬瑭派他出使契丹,向其主献徽号;王权耻于向契丹主跪拜,宁愿丢官,也不愿充使。
石敬瑭为人辩察,多权术,好自矜大,所聚珍异穷奢极丽,宫殿悉以金玉珠翠为饰。他对契丹百依百顺,对百姓却如虎狼一般凶恶狠毒,用刑残酷。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,不喜士入专任宦官,由是宦官大盛。由于吏治腐败,朝纲紊乱,以至民怨四起。
晋昌节度使赵在礼,靠兵变起家,聚敛财富不遗余力。他先后历任十余镇,所到之处,开设邸店,经营商业,积财巨万。他在宋州任上所为不法,百姓苦之,不久有诏移镇永兴,百姓听到后欢欣鼓舞,互相庆贺说:“此人若去,可谓眼中拔钉子,何快哉!”赵在礼听到后恼怒异常,特意上表请求再留任一年,昏庸的后晋王朝竟然同意了。于是他下令境内按户每年增收一千文钱,谓之“拔钉钱”,并且严令各地官吏催督,如不按数交纳严刑拷打。
泾州节度使张彦骄横不法,慕僚张式直言相劝,张彦欲加杀害,张式逃走。朝廷为安其心,竟将张式判处流刑。但张彦还不满足,公然威胁说:“若不得张式,恐致不测。”言下之意如不按其意办,将会举兵谋反。后晋朝廷姑息藩镇,全然不顾朝廷颜面,竟将张式押回送给张彦,结果张式被以“决口、割心、断手足”等非常残酷的手段杀害。
后晋的将帅们也多有不服石敬瑭者,他们也想凭借自己的实力夺取天子之位。比如成德节度使安重荣,他一直在观望中原王朝的变局。经过李嗣源的细心打理,中原王朝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可是李嗣源刚死,他的儿子、养子、女婿就打得不可开交。
公元935年,石敬瑭在太原起兵。不过石敬瑭兵力不足,特别缺乏具有攻击性的骑兵。于是石敬瑭派人到多个藩镇联络,大开空白支票拉人。在振武军呆够了的安重荣,觉得老石这个人不错,就率领手下1000骑离开振武赶赴太原,投入石敬瑭的麾下创业。
后来石敬瑭如愿登上皇帝宝座,他也没有辜负安重荣这员猛将,命其担任成德军节度使,承担着巩卫北疆的重任。
安重荣通晓做官的事务,下面的人不能骗他。有一对夫妇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,安重荣拔出剑交给那位父亲,让他自己杀掉儿子,那位父亲哭着说:“我不忍心啊!”妇人在一旁大骂,夺下他的剑追杀儿子。安重荣听说妇人是继母,呵斥妇人出去,最终没杀他们的儿子。
众所周知,石敬瑭的上位是依靠契丹扶持的。契丹人本着无利不起早的原则,收获远远超过支出,他们不仅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州,还当上了石敬瑭的爸爸,每年变着花样索要干儿子的孝敬。
对此安重荣坚决反对。他曾经上表直斥“诎中国以尊夷狄,困已敝之民,充无厌之欲,此晋万世之耻也“。他的表章引起不少朝臣的共鸣,可是石敬瑭却置之不理。
对于安重荣这个人,大家可能并不熟悉。这个人很有点意思。先是在石敬瑭只有兵不满万,地只有太原一处的情况下,押宝石敬瑭,和他一起反后唐末帝李从珂。后面石敬瑭上位,他又打着抗辽的旗号反石敬瑭。要知道,李从珂就是他跟着辽人一起赶下台的。他以此旗号反晋,颇为吊诡。可以说,安重荣这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充分体现了五代武人的投机性。他们可以为了一二机会,就赌上身家性命。不是在谋反的路上,就是在准备的路上。骄横不能治。
安重荣力大无比,擅长骑马射箭,府署立有幡竿,高数十尺,尝挟弓矢自诩道:“我若射中竿上龙首,必得天命。”说着即将一箭射去,正中龙首。投弓大笑,侈然自负。嗣是召集亡命,采买战马,意欲独霸一方,每有奏请辄多逾制,朝廷稍稍批驳,他便反唇相讥。指挥使贾章一再劝谏,重荣诬以他罪推出斩首。章家中只遗一女,年仅垂髫,因此得释。女慨然道:“我家三十口俱罹兵燹,独我与父尚存。今父无罪见杀,我何忍独生!愿随父俱死。”
重荣也将该女处斩。镇州人民称之为烈女。
老实说,作为粟特人的安重荣和作为沙陀人的石敬瑭都不是汉人,但安重荣不甘臣伏,而石敬瑭却甘当孝子,这就决定了二者对待契丹大相径庭的态度。
契丹认为后晋皇帝是自己一手扶持的,那么就可以毫无压力地予取予求。石敬瑭本着将儿子做到底的坚定决心,总是无原则地满足契丹权贵的各种无理要求。竭中华之物力,结契丹之欢心。
这让安重荣非常光火,决定出手惩治不可一世的契丹使者。当契丹使者路过镇州时,一旦被安重荣见到,他不仅不会远接高迎,反而对使者箕踞谩骂,如果使者非要和他较劲,他正好可以借机杀之。一来二去,契丹使者都不敢正视镇州。
重荣上表晋廷,略言“。。。。。。陛下臣事北虏甘心为子,薄海臣民无不惭愤。何不变计誓师北讨,上洗国耻下慰人望,臣愿为陛下前驱”云云。晋主览奏却也心动,屡召群臣会议。刘知远劝他毋信重荣;桑维翰调镇泰宁军,闻知消息亦密疏谏阻,略云:
陛下得有天下,皆契丹之功,不可负也。今安重荣恃勇轻敌,吐谷浑假手报仇,皆非国家之利,不可听也。臣观契丹数年以来,士马精强,吞噬四邻,战必胜,攻必取。割中国之土地,收中国之器械,其君智勇过人,其臣上下辑睦,牛马蕃息,国无天灾,此未可与为敌也。今天下粗安,疮痍未复,府库虚竭,兵民疲敝,静而守之,犹惧不济,岂可妄动乎?
桑维翰字国侨,洛阳人,长相丑陋,而且身材短小,曾参加科举考试,主考官不喜欢桑维翰的姓氏,认为他的姓与“丧”同音,所以一直得不到录用。后来他的父亲向张全义极力推荐,桑维翰在27岁的时候才取得进士的功名。
桑维翰进士及第后,投奔到石敬瑭的门下。后来支持石敬瑭与契丹勾结,同时为石敬瑭办理各项事宜,使得石敬瑭顺利地灭了唐朝,从而建立了后晋,所以桑维翰颇得石敬瑭的重用。
桑维翰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:契丹势大不可图,现在虽然屈辱,但是固本练兵,以待天时。可以说,相当务实。至于七条不可与契丹冲突的理由,也是比较充分的。为了照顾石敬瑭的面子,他还列举出唐太宗李世民,汉家和亲求发展的故事。宽慰石敬瑭忍辱负重。
在阐述不开边衅,深固根本的大方针后,桑维翰紧接着的第二个观点就是:让石敬瑭北巡河北邺都防备安重荣。这么做是因为邺都是北国重镇,户口殷实。但是,此处的节度使杨光远正在汴梁叙职,而且此人同样骄横,不可托付此战略要地。万一,安重荣起兵谋反,夺了此地,就会成为汴梁大患。所以,桑维翰建议石敬瑭亲自坐镇此处,这样或剿或抚都比较灵活迅速。
收到这封秘奏后,石敬瑭一下子就安稳了。他深知,不把安从荣办了,他的位子就不稳。于是,他任命心腹元从刘知远为北京太原留守、河东节度使,作为西面藩篱。然后留自己的侄子石重贵为汴梁留守,坐镇后方。自己亲自带着杜重威移军河北邺都。杜重威这人是五代武将贪鄙暴虐的典型代表。有个绰号叫“瘟侯”。意思是百姓见他如瘟疫,避之不绝。后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系列“骚”操作。
石敬瑭诏谕安重荣道:
尔身为大臣,家有老母,忿不思难,弃君与亲。吾因契丹得天下,尔因吾致富贵,吾不敢忘德,尔乃忘之。何耶?今吾以天下臣之,尔欲以一镇抗之,不亦难乎!宜审思之,毋取后悔!
大意:你作为我的心腹,不为我排忧解难就算了,还和我作对,这是忠吗?你有老母,不想着孝顺,让她为你操心,这是孝吗?还有辽国助我得了天下,我待之如爸爸。我这是多讲义气。你呢?没有我,你安重荣现在还在北国戍边做大头兵,能坐到节度使?你现在叛我,可见你多么恩将仇报,狼心狗肺。最重要的是,你以一镇而抗天下,是不是傻!所以,我劝你不要做后悔莫及的事情。
安从荣收到这个诏书后,气得发抖。万没想到,石敬瑭屈身事夷,还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骂他。
安重荣以为石敬瑭认契丹做干佬儿不过是权宜之计,一俟中原王朝稳定之后,石敬瑭一定会幡然悔悟。哪知道历经风雨才登上宝座后的石敬瑭早已是“苍然老贼,皓首匹夫“,只要能够保证自己皇位不失,一切国家利益与荣誉皆可出卖。这让安重荣失望至极,也坚定了谋反的决心。
安重荣一语道出皇位争夺赛的真谛:“天子宁有种耶?兵强马壮者为之“!这与当年陈胜在大泽乡喊出的那句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“异曲同工,都是催人的战斗口号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101安重荣与安从进(第2/2页)
安重荣对石敬瑭彻底失望了,正当壮年的他不甘心像个孙子似地拜倒在异族的铁蹄之下,他要为那些惨遭契丹压迫的各族百姓张目,也要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,于是,谋反成了他的不二选择。
饶阳令刘岩,献五色水鸟,重荣妄指为凤,畜诸水潭。又使人制大铁鞭,置诸牙门,谓铁鞭有神,指人辄死,自号铁鞭郎君,每出必令军士抬鞭作为前导。遂收聚亡命,收市战马,屯积粮草,准备起事。又联合契丹境内的吐谷浑等族以为援,吐谷浑首领白承福率本族三万人内迁,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契丹的实力。
此时的石敬瑭也没闲着,他一手捧着契丹干佬儿的圣旨,一手掂量着如何对付安重荣。
垂垂老矣的石敬瑭知道皇位来之不易,断然不敢违拗给他戴上皇冠的契丹,但是他也不想和手握重兵的安重荣翻脸。他只想安安生生地做几年皇帝,无奈之下,他只好一面传出圣旨,嘱咐安重荣对契丹依令而行;一面派出殿前供奉官张澄率兵2000,将已南下至并、镇、忻、代州的部族百姓驱逐回原地。可是,这些老百姓好不容易逃离契丹魔爪,如何愿意回去受罪呢?于是他们相约来到成德军治所,希望能够得到安的庇护。
此时的安重荣已经心生反意,对于这些无家可归的部族百姓,立刻汰弱留强编成部伍,进行训练准备起事。对于老弱他也没有放弃,而是尽可能地妥善安置,一时间百姓归者如潮,谁也不再搭理石敬瑭的诏旨。
这下石敬瑭坐不住了,他知道安重荣这是准备拷贝自己的成功范例啊。一想到那个如同自己年轻时一样的猛男坐拥大镇,石敬瑭做梦都会吓醒。于是他拿出自己当年笑傲沙场的那股猛劲,亲自坐镇邺都,召集各路藩镇讨伐安重荣。
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,与重荣同姓,恃江为险,隐蓄异谋,重荣阴相结托,互为表里。晋主既虑重荣,复防从进,乃遣人语从进道:“青州节度使王建立来朝,愿归乡里,朕已允准。特虚青州待卿,卿若乐行,朕即降敕。”从进答道:“移青州至汉江南,臣即赴任。”晋主闻他出言不逊,颇有怒意,但恐两难并发,权且含容。
公元941年,安重荣乘石敬瑭移驾邺都之际,致书安从进,说一笔写不出两个“安“字,希望安从进乘京城空虚之际北进,与成德军南北夹击,共图大事。
这里顺带说一下,二安虽然同姓,但安重荣是粟特人,安从进是沙陀人,二人八竿子都打不着。不过沙陀与粟特同属印欧语系的白种人,且长期通婚,所以二人虽不同族,但却交心已久。
却说有一人名叫和凝,字成绩,郓洲须昌人,他父亲叫和炬,喜欢喝酒,不拘小节,但特别喜欢文人,常常倾尽家财来交结文人.因此和凝也结识了一些文人.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,姿态俊秀,神采奕奕.考取进士后,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聘他担任从事.贺瑰与后唐庄宗在胡柳交战,贺瑰被打败了,逃跑时只有和凝跟随着他.贺瑰回过头来看见和凝,挥手让他赶快走.和凝说:““丈夫当为知己死,吾恨未得死所尔,岂可去也!”过了一会儿,有一名敌骑追赶过来,快赶上贺瑰了,和凝大声呵斥,那骑士仍不停止,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,贺瑰因此幸免于难.贺瑰回来,告诫他的孩子们说:“和生,志义之士也,后必富贵,尔其谨事之!”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和凝.
天成年间,朝廷授予和凝郎中侍御史一职,后和凝多次升官至主客员外郎,主管皇帝的诏书;又担任翰林学士,主管贡举等.当时,进士中有很多轻浮的人,喜欢吵吵闹闹对待主考部门.主考部门每次公布考榜,就事先围上荆棘,关上省门,不让人出入,以至成为常规.和凝拆掉荆棘,打开省门,考生见了考榜也不再吵吵闹闹,所录取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,称的上是得了人才.
后晋初,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学士,兼管度支,同时任翰林院学士承旨.高祖多次召见他,以时事询问他,他的回答都能让高祖满意.天福五年,朝廷授予他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.
高祖将要到邺都,当时在襄州的安从进已表现出要谋反的迹象.和凝说:“高祖您要到邺都去,安从进必然乘机反叛,您看该怎么办?”高祖说:“你看该怎么办?”和凝回答:“先于别人采取行动的人,就能制服别人.请您写十几封诏书,先授给郑王,有急事就命令将领进攻安从进.”高祖认为这样非常好.这时,郑王担任开封尹,留下来不跟随高祖去邺,高祖就授给他诏书.高祖到了邺都,安从进果然谋反,郑王就以诏书命令骑将李建崇、焦继勋等人征讨安从进.安从进认为高祖刚刚去邺都,没料到晋兵会迅速出动,行军到花山,遇见李建崇等人的军队,以为有神灵相助,于是败逃,万余人统行溃散。安从进单骑走脱,连山南东道的印信都弄丢了。
安从进兵败,安重荣尚未闻知,竟集境内饥民数万南向邺都,声言将入朝行在。先除国贼再灭外寇。百姓对石敬瑭辱国害民一事切齿痛恨,立刻忘乎所以地追随安大哥起兵。安重荣的义军迅速膨胀到数万之众。
安重荣的义军行至宗城,与石敬瑭派出的镇压大军不期而遇。狭路相逢勇者胜,安重荣和石敬瑭的好妹夫杜重威杀在一起。
杜重威是个没节操的二货,不过此时的他率领的是后晋的精锐,再加上石敬瑭在后面坐镇,他可不敢有二心,只能拼命死战。
时间一长,安重荣大军吃不住劲了,一呼百应的义军毕竟不如职业军人。眼看着义军形势不利,素与安重荣不睦的成德军将领赵彦之突然倒戈,向晋军大队玩命奔去。晋军见他铠甲鞍辔俱用银饰不由起了贪心,虽然他倒戈来降,也把他乱刀分尸,所有铠甲鞍辔当即分散。
安重荣始料未及,义军顿时阵脚大乱,两万余将士尽皆溃散,大部分被冻饿而死,或被得理不饶人的杜重威杀死,安重荣带着十余骑亲将逃入镇州。杜重威随即率兵围住了镇州。
安重荣虽然身陷重围,却不甘束手就缚,他知道自己同时得罪了两大强敌,无论是契丹还是后晋都不会放过他。
安重荣动员城中百姓共同御敌。镇州百姓一则感念安重荣素日恩德,二则对暴敛媚敌的后晋朝廷素无好感,于是,大家强忍亡夫丧子之痛,义无反顾地奋力死战。
杜重威见强攻不成,就大撒银弹收买城中将校,一个家伙见钱眼开,从城西水碾门放晋军入城。守城军民寡不敌众,两万余人倒在血泊之中。
安重荣又一次突出重围,率领数百名骑兵退入牙城,准备与晋军做最后的搏杀。
公元942年正月,天寒地冻滴水成冰,粮尽多时的安重荣再也拿不起自己的强弓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晋军潮水般地冲入牙城。
安重荣兵败被俘,石敬瑭下令斩首,并将他的首级快递给小爸爸耶律德光报功。
安重荣被杀,晋廷以为可告无罪,那知辽使复来诘责,问晋主何故招纳吐谷浑?晋主说吐谷浑酋长阴附安重荣,安重荣将他们徙入内地,我又不知道。偏辽使索白承福头颅,晋主无从应命,为此忧郁盈胸,渐渐地生起重病来了。
在中原王朝与契丹异族攻守之势逐渐转移的五代,在契丹强寇面前敢于奋起抗争的安重荣就这样悲壮地死去了,只留下他的忠魂毅魄仍然卫护着他的中国。真正的历史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,在她的煌煌史册中,像安重荣这样壮志难酬的蹈海英雄,依然千古留香。
天福七年,高行周攻克襄州,安从进战死,执住从进子弘超,及将佐四十三人送往大梁。晋主在邺都病已不起,闻捷报不能还京受俘,徒落得唏嘘叹息。
石敬塘生有七子,四子被杀,散见上文,二子早殁,只剩幼子重睿尚在冲龄。晋主卧疾,宰相冯道入见。晋主令宫女把四岁的石重睿抱至近前,交与冯道怀中。敬瑭言:“大晋社稷全交爱卿,望爱卿效仿周公之德,顾命辅政,勿负朕心。”冯道口称遵旨,伏地叩首。
及晋主病终,冯道与侍卫马步都虞侯景延广商议,冯道说:“自大晋开国,向契丹称臣称子奴颜婢膝,实乃奇耻大辱。若立年幼之君,必被契丹讹诈,不如选年长宗室继承君位?”【冯道不遵石敬塘遗命,其实也是为社稷着想!】
景延广最恨契丹,竟与议定拥立重贵,飞使奉迎。后人有诗叹曰:
智短才疏石敬瑭,
闺阃嫌隙祸萧墙。
结连北虏颜何厚?
反下三关罪莫当。
屈膝称臣甘耻辱,
请封割地坏纲常。
奸臣阿附桑维翰,
十二年来尽灭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