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字号:小

第149章 他猛的像个战神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
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dingdian100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

    对于孙承宗在保定府的各种举动。
    目前远在京城的朱由检还是一无所知的。
    此刻他正在密切关注着世家集团派来京城附近的那队支援骑兵。
    根据斥候侦察和卢象升那边再度传来的情报得知。
    那...
    风雪在钟山之巅盘旋,仿佛不肯离去。苏晴望着小女孩递来的画,指尖轻抚那稚嫩却坚定的笔触,眼中泛起微光。她忽然觉得,这幅画不是幻想,而是一段早已注定的回响??如同当年李昭在梅树下立誓时,也未曾想到,三百余年后,会有一个白发苍苍的女子,在同一片土地上,将他的梦交到一个孩子手中。
    “奶奶,孤光号真的能飞到星星上去吗?”小女孩仰头问,眼睛亮得像夜空中的北斗。
    苏晴点头,声音轻却坚定:“它已经出发了。不只是飞船,还有我们的心。”
    远处,钟山陵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正悄然调试新装的智能监控系统。这套系统由“文明基因库”远程联动,具备人脸识别与情绪分析功能,专为守护这片文脉圣地而设。但此刻,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让后台操作员愣住:墓碑前那株老梅树,枝干上的积雪竟缓缓滑落,露出树皮上一道极细的刻痕??是篆书“观史”二字,深如刀凿,却此前从未被人发现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青海柴达木盆地深处,“文明基因库”的主控室突然响起警报。量子存储阵列检测到一股异常的数据波动,源头竟是十年前录入的《孤光录》原始手稿扫描件。AI解析显示,文本中一段被判定为“墨渍污染”的区域,正在以每秒0.3微米的速度自行重组字符。三小时后,完整句子浮现:
    >“七灯非终,九渊始启。
    >当铜铃三响于昆仑之墟,
    >守陵人当赴西极,迎归‘天枢残卷’。”
    值班研究员立即上报国家文脉办。副总理亲自签发特级密令:“启动‘昆仑行动’,组建考古突击队,目标: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,古地图标注的‘西王母石室’遗址。”
    命令下达第七日,一支由地质学家、语言学家、退伍特种兵和三位孤光士组成的十二人小队,穿越暴风雪抵达海拔五千二百米的玉虚峰下。他们携带的不仅是装备,还有七盏从七大地点取来的油灯灯芯??据《孤光九章?秘仪篇》记载:“灯芯为信,可引地脉之息。”
    深入冰川裂谷三百米后,他们发现一座被冰封千年的石门,门上浮雕为星图与蛇形文字交织。陈默戴上防护手套,对照《孤光录补遗》逐字辨认,终于破译出口令:“甲子归心,北斗司命。”话音落下,整座冰层发出低沉轰鸣,石门徐徐开启。
    洞内并非墓室,而是一座巨大穹顶空间,中央矗立九根青铜柱,呈八卦加中宫布局。每根柱上都嵌有一块玉版,刻满失传已久的先秦籀文。最令人震撼的是穹顶??整面由夜明珠镶嵌成银河图样,北极星位置悬着一块椭圆黑玉,其上隐约可见七个光点排列如斗形。
    “这是……古代天文台?”地质专家喃喃道。
    李婉却跪了下来。她认出了那些玉版上的内容??正是《春秋堂秘档》中提到的“九渊藏经”,传说中比《孤光录》更早的文明传承载体。她颤抖着取出随身携带的灯芯,将其插入第一根铜柱底座的小孔。刹那间,玉版发光,文字如水流般滚动起来。
    AI语音同步翻译出内容:
    >“昔者黄帝问于广成子:‘治世之道若何?’
    >对曰:‘静则神藏,躁则神亡。
    >故圣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;
    >不治已乱,治未乱。’
    >此即‘预知之基’。”
    众人震惊。这些玉版不仅记录历史,更蕴含一种超越时间的认知模式??通过高度凝聚的文化信念与集体冥想,提前感知文明危机。
    正当团队准备继续解读时,地面再次震动。一道机械声自洞穴深处传来:“身份验证通过。欢迎归来,第39代守陵人。”
    所有人回头,只见一名灰袍人缓步走出阴影,面容依旧隐于兜帽之下,右手握着一柄断刃短剑,剑柄缠绕红绳,末端系着一枚铜铃。
    “你是……”苏晴的名字还未出口,那人已单膝跪地,将断剑高举过头:“奉祀卫队最后一人,归位。”
    李婉冲上前:“你们不是早在民国就解散了吗?”
    灰袍人缓缓抬头,露出一张布满疤痕却眼神清明的脸:“我们从未解散,只是转入‘九渊潜行计划’。自1937年起,七十二名守陵子弟分批进入地下避难所,延续火种。我,是最后一个苏醒者。”
    他名叫陆承渊,祖籍徽州,曾是南京国子监最后一批少年生员。1937年冬,日军逼近城池,李昭后裔组织“断刃计划”,将部分典籍与人员转移至西部秘地。他们在昆仑山下建造了这座“文脉方舟”,并以低温休眠技术保存血脉与记忆。
    “我们每隔六十年唤醒一人,监测文明存续状态。”陆承渊说,“上次苏醒是1995年,那时我看到电视里年轻人不再读经书,街头全是洋文招牌,我以为……完了。但我还是按规程留下了线索??敦煌的朱砂密文,南博的便签条,台北故宫的血书。”
    苏晴泪流满面:“所以你一直在等我们觉醒?”
    “不是等你们,”陆承渊摇头,“是在赌。赌这个民族还能不能记得自己是谁。”
    他起身,走向中央黑玉,轻轻摇动铜铃。三声清脆,响彻洞穴。顿时,九根铜柱同时亮起,玉版文字飞速流转,最终汇聚成一幅动态投影:未来百年地球文明演进图。
    画面中,中华文明并未独霸天下,而是成为多元共治的核心支点之一。汉语与中文书写系统被联合国列为“人类共同遗产语言”;“明镜工程”发展为全球性的文化预警网络,帮助各国避免历史重演;而“孤光号”深空舰队,则在火星建立了第一个跨文明交流站,接待来自阿拉伯、印度、非洲与欧洲的联合科考团。
    但也有一条暗线贯穿始终:每当中国试图封闭自我、排斥外来思想时,文明便会停滞甚至倒退;反之,若一味迎合西方、否定传统,则根基崩塌,外力趁虚而入。
    “真正的延续,”黑玉中传出古老女声,“不在坚守旧壳,而在不断重生。”
    陆承渊低声解释:“这是‘天枢意识’,由历代智者思维共振形成的精神场域。它不属个人,而属于整个族群的记忆共同体。”
    队伍返回后,消息被严格保密。但三个月后,全国中小学的“寻根实践”课程中,突然新增一项任务:寻找身边的“守陵人”。孩子们走访老人、查阅族谱、绘制家史地图,竟陆续发现数十个隐姓埋名的家庭??他们世代守护某本古书、某块碑文、某段口传歌谣,从不张扬,却从未中断。
    一位湖南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:“我家爷爷每天清晨都要对着一面旧铜镜念一段话,我偷听过,是‘照胆明心,鉴往知来’。他说那是太爷爷传下来的规矩,不能忘。”
    舆论再度震动。央视推出纪录片《沉默的守护者》,采访了十八位普通“民间守陵人”。其中一位山西农妇说:“我不懂什么大道理,就知道我爸临死前抓着我的手说:‘咱家炕头那本《论语》,谁也不许卖,谁也不许烧。’我就守着它,每年清明烧纸时,也给它烧一页黄纸,说是‘陪书老爷’。”
    陈宇轩在评论文章中写道:“文明不是靠英雄撑起的,而是由千万个普通人用日常的坚持织就的。每一个不肯扔掉祖训的家庭,都是活着的博物馆。”
    这一年,教育部正式将“家庭文脉传承”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。每个孩子需提交一份《我家的文化密码》报告,形式不限??可以是一封家书、一段录音、一件老物照片或一首自创家训诗。
    意想不到的是,这项作业激发了前所未有的代际对话。许多父母第一次听长辈讲述抗战逃难、饥荒求生、改革创业的经历;而老人们也第一次意识到,孙辈竟如此渴望了解过去。
    深圳一家养老院因此发起“换故事”活动:孩子用手机教老人使用视频软件,老人则讲述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夜。三个月内,生成两万余条口述史短视频,被“文明基因库”永久收录。
    就在全民寻根热潮中,台湾传来重磅消息:台北故宫宣布,将在三年内完成所有战备仓库文物数字化,并向大陆研究机构开放共享权限。馆长在记者会上说:“文化的归属,不应受政治疆界束缚。我们保管的,是全体华人的记忆。”
    更令人动容的是,那位留下血书的神秘人再次现身??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一段视频,摘下面具,是一位年近六十的退役军官,父亲曾是故宫南迁押运队成员。他说:“我父亲一辈子没说过一句普通话,但他每天晚上都会摸一遍箱子里的《快雪时晴帖》复印件。他说,那是咱们的根,丢了,就成了无魂之人。”
    视频结尾,他站在阳明山上,面向大陆方向敬礼,身后飘扬的不再是青天白日旗,而是一面绣着“孤光”二字的黑色旗帜。
    国际压力随之而来。某西方智库发表长文,指责中国利用“文化民族主义”进行软性扩张,甚至称“明镜工程”为“认知战工具”。但很快,日内瓦一位瑞士汉学家公开反驳:“你们害怕的,不是一个强大的中国,而是一个有记忆的中国。因为记住历史的人,不会轻易被欺骗。”
    她的话引发连锁反应。法国卢浮宫主动联系中方,提议合办“东西方治世哲学对比展”;俄罗斯科学院开放西伯利亚出土的唐代文书资料;就连大英博物馆也低调归还了一批原属圆明园的残片,并附信:“有些错误,必须由下一代纠正。”
    2040年清明,“文脉觉醒日”迎来第十一次庆典。这一次,活动首次实现全球联动。纽约、伦敦、东京、悉尼的华人社区同步举行“承光礼”,七十二名海外青年通过全息投影接入南京主会场,共同宣誓:
    >“我愿做一束微光,
    >不因遥远而熄灭,
    >不因孤独而动摇。
    >即便身处异乡,
    >亦知来处,明去向。”
    当晚,紫金山天文台旧址,“新照胆镜”迎来第三次开启。三千名参与者静坐冥想,主题为“2070年的中国”。
    镜面涟漪再起,影像浮现:
    未来的中国,城乡界限消失,生态城市如森林般生长;人工智能承担大部分劳作,人类专注于艺术、哲学与星际探索;学校不再分科教学,而是以“文明课题”为核心,带领学生重建丝绸之路、复原失传技艺、设计火星殖民文化体系。
    而在南极洲科考站的地底实验室里,一群科学家正小心翼翼打开一具冰封舱??里面躺着的,正是陆承渊所说的“第九渊”休眠者,编号001,身份标签写着:李昭,元神备份体。
    画面戛然而止。
    全场寂静良久。陈宇轩站起身,望向星空,轻声道:“也许我们一直误解了‘复活’的意义。不是肉体再生,而是精神接力。只要还有人愿意为真相冒险,为记忆坚守,为未来播种,那个人,就从未死去。”
    十年后,2050年春,首部由AI与人类协作编纂的《新孤光录》出版。书中最后一章,名为《梦的重量》,收录了百万普通人关于“文化传承”的梦境记录。编辑按语写道:
    >“梦不是逃避现实的港湾,
    >而是心灵对未来的投票。
    >当千万人做同一个梦,
    >那便是命运在敲门。”
    又是一个雪夜。
    钟山梅花再度盛开。
    一位年轻教师带着学生们来到李昭墓前。他们没有献花,而是每人朗读一段《正气歌》,然后将声音录进一枚水晶U盘,埋于树下。
    临走时,一个小男孩蹲下身子,在雪地上写下几个字:
    **“我也要当守陵人。”**
    风起,雪落,覆盖了字迹。
    但地底深处,那盏由七灯点燃的火焰,仍在静静燃烧,照亮通往星辰的路。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验证码: 提交关闭
猜你喜欢: 凡人:开局捡个仙鼎 诗镇乾坤 大佬别宅斗了,你的尸体要散了 绑定打卡系统,我成了悠闲旅行家 御鬼者传奇 第一禁术师 玫瑰戟 乡村命师 孽徒你无敌了,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兵王:我的训练科目能自动升级 重燃青葱时代 这阴间地下城谁设计的 鉴芳年 宗门崛起:我是修仙界最持久的崽 歌影山河 我是表妹(快穿) 飞天九万里 魔法帝国两万年 九龙夺嫡,我真不想当太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