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dingdian100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570章惨啊!大明百姓食不果腹啊!(第1/2页)
接下来的时间里,李景隆与徐增寿轮番给子庚和部落长老劝酒。
中原美酒度数虽不高,却架不住一杯接一杯地喝,子庚本就喜欢这酒的味道,来者不拒,没过多久,脸上便泛起红晕,眼神也变得迷离起来。
部落的族人们酒酣耳热,开始围着篝火跳起了部落的舞蹈,他们手拉手,踩着鼓点,嘴里唱着古老的歌谣,声音粗犷却充满活力。
“跳!一起跳!”子庚猛地站起身,一把拉住李景隆的手臂,又拽过徐增寿,踉踉跄跄地加入了跳舞的队伍。
李景隆与徐增寿先是一愣,随即相视一笑,跟着族人们的节奏,笨拙地跳了起来。
他们虽不懂部落舞蹈的动作,却也跟着手舞足蹈,引得族人们阵阵欢笑。
篝火旁,士卒们也被这欢乐的气氛感染,有的跟着哼唱,有的拿出随身携带的笛子、哨子,吹起了中原的曲调。
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交织在一起,竟意外地和谐。
一个部落的小女孩,手里拿着一块桂花糕,走到一个年轻的水师士卒面前,怯生生地将糕点递了过去,士卒笑着接过,从怀里掏出一颗用红线串着的小铜钱,戴在了小女孩的手腕上,小女孩开心地蹦蹦跳跳跑开了。
徐增寿看着眼前的景象,凑到李景隆耳边低声说道:“看来这宴会没白办,至少让他们放下了戒心。不过粮种的培植办法,还是没问出来。”
李景隆微微点头,目光扫过欢快的人群,轻声道:“急不来。你看子庚现在的样子,已经把咱们当朋友了,只要往后多走动,多交流,等彼此再亲近些,他自然会愿意把培植办法告诉咱们。”
子庚似乎听到了二人的对话,虽然醉意朦胧,却还是用力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,指着农田的方向,含糊不清地说:“明天……带你们……看……种地……”
李景隆与徐增寿心中一喜,连忙应道:“好!明日我们一定去!”
夜色渐深,宴会的气氛却丝毫未减。篝火依旧在燃烧,歌声、笑声、鼓点声交织在一起,回荡在大明湾的上空。
子庚终究抵不住酒意,靠在一棵大树下睡着了,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笑容。
部落的族人们也渐渐散去,有的躺在沙滩上,有的相互搀扶着返回部落,临走时还不忘对着水师士卒们挥手告别。
李景隆与徐增寿安排士卒将子庚送回部落,随后并肩站在沙滩上,望着远处的海面。
月光洒在海面上,泛起粼粼波光,远处的据点里,灯火点点,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。
“没想到殷遗部竟是殷商后裔,难怪看他们的一些习俗,总觉得有些熟悉。”徐增寿感慨道,“若是能让他们重新认祖归宗,或许对咱们开拓美洲,也是一大助力。”
李景隆点头道:“是啊。而且他们掌握的高产粮种,才是重中之重。”
“子庚说明日带咱们去看种地,这可是个好机会,咱们得好好准备一下,多问、多看、多记,务必把关键的培植技巧弄清楚。”
“放心吧,我已经让士卒准备好纸笔,明天不管看到什么,都一一记录下来。”徐增寿说道,“等先锋舰队抵达,咱们就能把粮种和培植办法一起送回大明了。”
二人相视一笑,眼中满是期待。
他们知道,这场宴会只是一个开始,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——既要与殷遗部深化合作,获取粮种培植办法,也要加固据点,迎接后续的大军与移民。
但此刻,看着大明湾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听着远处传来的零星歌声,他们心中充满了信心。
第二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子庚便带着两名部落长老,踏着晨露来到大明水师据点。
李景隆与徐增寿早已等候在门口,见子庚如约而至,连忙上前见礼:“庚首领,劳烦你亲自引路,实在多谢!”
子庚笑着摆手,用生涩的中原话说道:“朋友,应该的!”
一行人沿着田间小路往部落农田走去,刚靠近田埂,便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——田地里,殷遗部的族人们正忙着农活,有的弯腰用木犁翻土,有的蹲在垄上播种,还有的提着陶罐浇水,忙而不乱。
李景隆与徐增寿的目光瞬间被地里的作物吸引,只见几大片田地种着不同的庄稼:一种藤蔓贴着地面生长,结着拳头大的圆球状块茎,外皮呈褐色,正是土豆;不远处的田垄上,爬满了细长的藤蔓,藤蔓下挂着一串串红紫色的块根,正是红薯;还有一片田地种着高大的作物,秸秆粗壮,顶端结着饱满的穗状果实,颗粒金黄,正是玉米;田边的角落则种着南瓜,硕大的叶片下,藏着一个个橙黄的南瓜,十分惹眼。
“庚首领,这些就是你们部落的‘金穗子’和‘地果’吧?”徐增寿指着玉米和土豆,眼中满是好奇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570章惨啊!大明百姓食不果腹啊!(第2/2页)
子庚点点头,走到玉米地旁,伸手掰下一个玉米棒,剥开外皮,露出金黄的颗粒,递给李景隆:“这个,甜!能吃饱!”
随后子庚又走到土豆地,用锄头挖出一个土豆,擦了擦上面的泥土,示意二人看:“这个,埋在土里,不怕旱!”
说着,子庚亲自拿起锄头,演示起耕种技巧。
他先将土地翻得又松又匀,随后用脚在垄上踩出间距均匀的小坑,每个坑里丢进两三粒玉米种子,再盖上薄土;种土豆时,他则将发芽的土豆切成小块,每块带着芽眼,切面朝上埋进土里,叮嘱道:“要晒太阳,芽才壮!”
浇水时,他指着田边的水渠,比划着说:“早浇水,晚不浇,根长得深!”
李景隆与徐增寿一边认真观察,一边让身边的士卒拿出纸笔,将耕种步骤、间距、浇水时机等一一记录下来,遇到不懂的地方,便用手势反复向子庚确认,比如玉米种植的间距、土豆切块的大小,子庚都耐心地一一演示。
眼看记录得差不多,李景隆突然叹了口气,脸上露出愁容,对着子庚比划着说道:“庚首领,你看你们部落,有这么好的粮食,族人都能吃饱穿暖,真好啊!可我们大明不一样,中原的土地虽然多,但人更多,遇到灾年,粮食就不够吃了。”
徐增寿立刻接话,语气沉重地补充:“是啊,去年陕西大旱,地里颗粒无收,无数百姓吃不饱饭,只能啃树皮、吃草根,有的人家实在没办法,只能把孩子换粮食,‘易子相食’,太惨了!”
说着,李景隆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硬的麦饼,递到子庚面前:“这是我们大明百姓常吃的食物,灾年的时候,连这个都吃不上。要是有你们部落的这些粮种,他们就不会挨饿了。”
徐增寿也跟着叹气:“我们这次来美洲,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能让百姓吃饱的粮种,带回去救他们的命。可我们试了很多办法,都种不出像你们这样高产的粮食,要是能知道怎么种,就能救活无数人了!”
二人一唱一和,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,眼神中带着恳切。
子庚虽然中原话听得不太懂,但从他们的神情、手势,以及那块干硬的麦饼中,隐约明白了他们的意思——大明的百姓过得很苦,没有足够的粮食吃。
他沉默了片刻,看着眼前的玉米、土豆,又想起昨日宴会上,李景隆与徐增寿热情招待族人的场景,心中大为触动。
他走到田边,对着部落长老说了几句部落语言,随后转过身,对着李景隆与徐增寿郑重地点点头:“朋友,粮食,给你们!办法,教你们!”
话音刚落,李景隆与徐增寿瞬间愣住,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。
子庚笑着招手,让族人们拿来袋子,先装了满满两袋玉米种子、两袋红薯种薯、两袋土豆种块,还有几个成熟的南瓜,递给二人:“这些,带回去!能种!”
随后,他又拉着李景隆与徐增寿,重新走到田边,逐一向他们讲解每种作物的详细培植办法:“玉米要种在向阳的地方,长到一人高时,要给秸秆培土,防止倒伏;红薯要先育苗,藤蔓长到一米时可以剪下来扦插,长得更快;土豆不能埋太深,不然长不大,收获时要小心,别碰坏了;南瓜要搭架子,让藤蔓往上爬,结的瓜更多!”
他还特意叮嘱,玉米成熟后,秸秆可以喂牲口,红薯藤能当饲料,土豆和南瓜既能当主食,也能做菜,用途极广。
李景隆与徐增寿一边听,一边让士卒补充记录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,脸上的笑容根本藏不住。
等子庚讲解完,李景隆激动地握住他的手,连声道谢:“庚首领,太感谢你了!你这是救了我们大明无数百姓的命啊!”
徐增寿也连忙让士卒拿来早已准备好的回礼——两匹上等丝绸、两把锋利的铁锄头、十个精致的瓷器,递到子庚手中:“这是我们大明的特产,送给你和部落的族人,聊表心意!”
子庚接过回礼,看着光滑的丝绸和锋利的铁锄头,眼中满是喜爱,笑着说道:“朋友,好东西!以后,常来!”
李景隆与徐增寿齐声应道:“一定!我们定会常来,也欢迎你去大明做客!”
阳光渐渐升高,洒在田地里,玉米、红薯、土豆、南瓜在阳光下愈发鲜亮。李景隆与徐增寿小心翼翼地护着粮种,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——他们知道,这些粮种带回大明后,必将彻底改变无数百姓的生活,而这一切,都源于子庚与殷遗部的慷慨相助。
二人再次向子庚道谢,随后带着粮种与记录好的培植办法,迫不及待地返回据点,返回大明,准备将这个好消息尽快传回勘察加,传给朱高炽。